中国艺术投资网

在“经济大撤退”的现场进行艺术创作


金江波在东莞现场

  金江波的新作“中国市场图景”系列与“经济大撤退”系列,由于艺术家的艺术敏感与成熟的艺术手法,而受到关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金江波透露,他的市场研究的“中国市场图景”系列,是2007年6-12月在浙江拍摄的,记录了形形色色市场的畸形繁荣。而其《经济大撤退》则是去年12月底去东莞考察,今年二三月去拍摄的,拍下了大型电视机厂人去楼空的景象。

  股市6000点是导火索

  但是,金江波告诉记者,引发自己去拍这些作品的导火索,却是中国股市达到6000点时市场的一场争论。有的认为市场达到了高点,有的则说“6000点不怕,9000点也没问题”。他回忆,当时他个人的感觉是,市场已经进入到疯狂的阶段,这将带来资产的泡沫化,使市场过度繁荣。

  带着这样的想法,身为浙江人的金江波选择了浙江的小商品市场,开始现场调查。他解释,选择这样的对象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这些市场具有全球化的表征,二是关系到出口外贸,在许多地方对拉动地方经济有很大的作用。

  当代艺术怎样表现当代?

  艺术表现人们的吃喝拉撒睡,在当代艺术中并不新鲜,但艺术直击经济问题却并非易事。金江波是活跃的多媒体艺术家,经常现身于互动性的新媒体展览,但这次却选择了摄影作为艺术媒介。他把自己的创作过程描述为“研究性的工作”,包括:1.发现现场;2.展开“考古”研究,收集、整理实物;3.多角度分析现象:对一些银行行长、经济学家、基金经理、企业老板做访谈。

  这与金江波对当代艺术的价值的理解有关。他认为,“市场图景”系列作品所反映的,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球化格局下的博弈。那些市场只是一个终端,有许多无形的东西在背后起作用。而艺术对于生活,应该成为跨学科的交流平台,首先是要立足于社会生活的现场;其次是引入跨学科的方法和观点,比如经济学、商学、投资学,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等等。

  重要的是立场而非答案

  不过他强调,这样的艺术创作并不能提供解决那些严峻的经济问题的答案。他说:“我不是经济学家,我对此的判断,或者我的答案并不重要。对我而言,重要的是艺术的立场--当代艺术应该对当前的变化作出反应。”他解释,虽然他会请那些专家谈市场问题、经济问题,但访谈本身是出于艺术创作中的形象塑造的需要,访谈主要是即兴式的对话,并不是求得一个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他还指出,整个研究工作还是以摄影作为第一文本,因为摄影具有暂时性,能拍下许多过时不侯的历史现场;此外,与多媒体相比虽然只有静止的图像,但却可以带来特殊的“观看”效果,可以引发想象。他还有意识地刻画市场畸形繁荣的细节,以及大撤退时留下的昔日繁荣留下的痕迹。他还注意收集遗留物,类似于考古研究。他强调,摄影能最有力地介入现场,所提供的内容远远超过了观念摄影和摆拍。他把他的摄影方法称为“主观纪实”、“观念纪实”或者叫“新纪实”。也就是用纪实摄影的手法来表达观念。

  由于金融海啸的影响,东莞发生的现象已经波及到浙江、山东等地。他表示,他的创作还会继续深入追踪事态的发展。12月底还会再去东莞。不过,艺术家的力量很薄弱,艺术家不是记者,也不是舆论中心,只能为艺术本身提供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平台。

民俗猜你喜欢

热门民俗推荐

更多中国艺术投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