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投资网

当代艺术“国家遗产”展 艺术家复制北京城门

  筹备近两年的“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展览,日前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参展的5位艺术家———王广义、汪建伟、卢昊、曾力、隋建国,都是中国当代艺术圈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分别从工业、政治、城市、文化等角度探讨视觉遗产中的精神价值、权力符号等问题,及它们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艺术家卢昊“复制”的北京城楼。资料图片

 

  “这个展览,要以视觉的方式,展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复杂性。”策展人黄专举例说,卢昊的作品《复制的记忆》,将北京城被拆掉的9座古城门进行虚拟复制,然后放置在一张巨大的北京市地图上,艺术家用特殊的方式将几个城门制造成悬浮、漂移的效果。“卢昊的这种手法非常诗意,有人说他做了一首诗,9个被拆掉的城门就像幽灵一样游荡在地图上,隐喻了中国城市在现代化过程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在用当代艺术表达对国家、对历史态度的时候,这5位当代艺术家的态度既不是简单的歌颂,也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敏锐地提示问题。”黄专认为,《复制的记忆》中提出的问题———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对文化的牺牲,现在仍然存在着,比如南京等城市旧城改造遭遇舆论争议,都呈现了这一作品的现实意义。

  黄专认为,当代艺术在欧美出现的时候,就是以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反思出现的,比如波普艺术对于消费社会的反思,但在中国,当代艺术很少能深入地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种种问题提出反思,“国家遗产”展中的5件作品第一次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提出深刻反思。

  黄专说,“国家遗产”展通过5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表现出汽车、铁路、天安门、北京城等新中国历史遗产的典型符号,提出相应的对工业、政治、城市、文化等问题的反思。

  王广义的作品《东风—金龙》,从汽车由一种工业产品在中国演绎为一种文化、政治和消费符号的过程,探讨现代化工业产品作为权力幻觉符号和消费符号之间的关系。汪建伟的作品《观礼台》是他对建筑师张开济“天安门观礼台”设计的调查,采取采访、文献考证及图像比较等视觉历史学手段,展示出在新中国建立时这一独特建筑工程的遗产价值。

民俗猜你喜欢

热门民俗推荐

更多中国艺术投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