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投资网

阳朔画扇新花样 玩转传统工艺品市场

  

  月亮山、象鼻山、书童山、大榕树……桂林甲天下的一个个著名景点在尺幅不大的扇面上再现,扇子和阳朔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起画扇,福利人最熟悉了,一把把大大小小、精致典雅的画扇遍布福利镇的大街小巷,享有“中国画扇第一镇”的美誉。然而,画扇依旧,世易时移,如今的画扇产业已陷入一种“名归而实难至”的尴尬境地。

  画扇之乡“玩转”扇子

  “这条街曾经全部都是卖画扇的。”在福利镇的一条小巷子里,一位坐在自家铺面孤独守望着的耄耋老人,追忆那美好时刻,话语中透出少许失落。

  很多人都知道,随着阳朔县旅游业的兴起,福利镇上的居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方面受家庭的熏陶,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刺激,开始绘、制画扇并到县城和外地办画店,当时主要是自产自销。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福利镇画扇产业迅猛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全镇约有150多户居民、600多户劳力投入画扇生产、销售工作,年产200多万把,在福利镇上形成了200米长的画扇生产、销售一条街,在“画扇街”经营画扇的铺面最辉煌时有100多家,年产值达100多万。逢上好天气,家家户户将裱好的扇面板搬出晒场晾晒,场面十分壮观,被中外游客誉为“中国画扇第一镇”。从在镇里绘制、摆摊买卖到县城旅游市场制作销售,再到外地开办画店,福利画扇名声远播,其产品源源销往全国城市和各大景区,远销欧美、东南亚、港澳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巧夺天工的画扇

  福利画扇画面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福利的奇山秀水,还有桂林、阳朔的怡人风光,以及花、鸟、鱼、虎、龙、马、梅、花等,做工精致,内涵丰富,极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制作材料极为考究,扇面分铜版纸、宣纸、绢、丝绸四种,扇骨以本地盛产的毛竹为主体。制作一般包括剪、画、裱、打折和扇骨入套五道程序。先将白色的铜版纸剪成扇形,然后在宣纸或绢绸上作画,画好后裱上铜板纸上,也有在铜板纸上直接绘画的,接下来将画纸打折,在纸的背面再糊上一层铜版纸,糊的时候,留出插入扇骨的部分,其余部分都粘紧,最后将扇骨插入两层纸的之间所留的缝隙内。经过五道工序,一把画扇就算基本做成,余下就是修饰工作。制作过程中最为讲究和需要技巧的环节就是画、裱和扇骨入套。画,要相当高水平的绘画底子;裱,要求均匀、平整、不伤画面;入套,要求扇面的大小、留缝处与扇骨互相吻合,否则无法入套。

民俗猜你喜欢

热门民俗推荐

更多中国艺术投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