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投资网

匈牙利建筑大师邬达克:设计30年代上海轮廓


相关图片

  2008年,是为上海留下了众多著名建筑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逝世50周年。6月,一项纪念他的活动在福州路上的美国花旗总会发起,题目叫做“建筑华彩—邬达克在上海”。展出的建筑资料远比建筑师本人更为人所熟悉。

  1931年3月,38岁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承接了要在南京西路上建造一座摩天大厦的工作,1934年12月,这座摩天大厦建成,那就是曾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上海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落成时,当时只有17岁的贝聿铭也在上海,他不相信一座高83.8米的大楼真的可以建成,还专门跑到建筑工地去看邬达克和他的事务所如何打地基、开始这幢第一高楼的建造。据说,正是因为国际饭店的成就,才使年少的贝聿铭将建筑定为自己一生的理想。

  时间在上海滩上交错,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一代建筑师对另一代建筑师如何发生影响,但留下来的建筑勾勒了城市在时光中的容貌。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邬达克承建了沪上大多数的建筑,所以当人们感怀旧上海风情的时候,总是免不了感叹那些对称的梁柱、古典主义的拱券或是挺拔简洁的线条之美。

  1893年,匈牙利人邬达克(L.E.Hudec)出生于斯洛伐克,192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建筑系,同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当时的俄军俘虏,送往西伯利亚战俘营,1918年逃亡到上海,1947年离沪。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寄居上海30年。这30年里,他从美国一家建筑事务所(克里洋行)的助理做起,一直到成为蜚声国际、为上海名流竞相追捧的沪上最著名建筑设计师,他的作品不止国际饭店、大光明剧院这样的著名“大厦”,还有很多精致华丽的私宅,像孙科住宅和被老上海人称为“绿房子”的吴同文住宅;还有很多教堂,比如带有哥特式尖顶和拱窗的沐恩堂;苏州河一带的不少建筑,淮海中路上昂突而起的战舰般的诺曼底公寓,都是出自邬达克的手笔。

  这些建筑中,大多数现在已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而保护起来;也有一些已被废弃,却流露出强烈的已逝时光的气息;还有的只剩下弄堂和围墙,在新华路和番禺路一带—就像一件精制的衣服朽败了,但还留着花边,却仍然精美得让人觉得无从仿制。邬达克的建筑现在已经从旧上海繁华的浪尖回退下来,沉淀成一种静默的气质,重叠着旧日上海特有的那份“情调”,停在那里,既不消散,也不过时。

  然而金茂那样的建筑已经起来了,并且被认为有着和邬达克的国际饭店一样的线条和新装饰主义的风格。当记者拿这种比较向从事邬达克建筑研究的学者、同济大学建筑专业的华霞虹博士求证时,她说这只是附会而已;也许有相似的风格,但是绝谈不上传承。

  邬达克并没留下任何特立独行的建筑理念,供后来者学习继承,也不标新立异地通过建筑来体现什么哲学。在邬达克的建筑中,从早期的古典主义到后来的现代派、新装饰主义,还有他常常运用的哥特风格,这些元素他都运用自如,但却不会完全循着其中任何一种,做纯粹的概念建筑。

  “他的建筑始终保留着强烈的折衷主义。”华霞虹说。也许就是这种折衷主义,让邬达克留在上海的众多作品既完全西化,极具现代感,又不会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格格不入的感觉,显得不协调。邬达克给他的建筑赋予的是“上海气质”,而不是“邬达克气质”。华霞虹说:“邬达克的最大风格就是依据地基建立起最适合的建筑,所以看上去很和谐。我觉得这也是现在的城市建筑中最应该思考和学习的地方。他算不上一个世界级的建筑大师,但是他的确算得上一个非常出色的职业建筑师。”

  2008年,邬达克逝世50周年。6月,一项纪念他的活动在福州路上的美国花旗总会发起,题目叫做“建筑华彩—邬达克在上海”,展出了很多邬达克的建筑资料和他与家人、朋友的来往信件。

  美国花旗总会本身就是由邬达克设计的。它的外观是美国殖民时期的乔治式风格(源自英国乔治王朝时代的一种建筑风格,讲究对称和丰富装饰,风格华丽、优美),整幢建筑轮廓醒目,庄重而富于变化,是邬达克早期最有影响的一座建筑。活动与其说是“纪念”,不如说是“唤醒”,在本来熟悉的建筑中唤醒对邬达克本人的记忆。活动展出的建筑资料远比建筑师本人更为人所熟悉。抱着要领略建筑师设计天才这样的目的去看展览的人,最后会发现他们看到的是上海本身,一座30年代繁华大都市的轮廓。

风景猜你喜欢

热门风景推荐

更多中国艺术投资网